台湾的竞争力

一.便宜的生产成本:穿拖鞋、内衣的铺路工人不需要昂贵的工作服和安全鞋,占用骑楼、马路的店家没有租金成本,能用就好(台湾特有的移民文化?)的心态,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恶劣生活环境的容忍,使得台湾的生产成本仍然很低。低价、相对高质量的大学教育(学费虽然涨到一年7万余台币(折合美金两千余或人民币一万六千),但只有人均GDP的八分之一,美国送个小孩上大学四、五年约需人均GDP的一到二倍)造就了高生产力的高级廉价知识劳工。大学毕业生一个月拿二万多元,和二十多年前一样;成熟的经理人年薪百万,和美国大学生刚毕业拿得差不多。
二.勤奋的劳动力:我好几个同学都是从早忙到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。他们开个车,带着手机,从早上起床就一直忙到晚上睡觉。不管白天晚上,周末周日,在办公室或是KTV,无休无止! 夜市小贩,一周七天,终年无休地炸臭豆腐或卖衣服,赚钱供小孩到美国当交换学生!在我教的博士班,大家也都认真用功,利用周末多上课、拿学位。每个人动机虽然不同,但勤奋程度一样。

三.政府的介入:工研院供给企业廉价的研究发展成果(台积电和联华电子都是受惠者),中央集权式的经济发展政策对某些(科技)产业特别优惠,全民健康保险把企业应承受的负担转嫁到政府(也就是全民)身上,最近几年政府的交通(高速铁路、第二条高速公路、机场扩建、北高两市的地铁)和电讯(手机、VOIP、台北市要全市无线上网)建设虽然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,却更新了台湾老旧的基础设施。一手推动的金融改革,造福了大财团,合并了一些低效率的银行,但也提高了金融保险业的竞争力。
四.国际化: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24小时开放,中文和英、日文书籍按种类并排陈列,和国外完全没有knowledge gap;在台北随处可见一手看中文报纸,一手看Cosmopolitan的中年女子(看Business Week和Time的中年男子更是不计其数);乡下也有赁屋的外国人,和台湾人用华语闲话家常;哈日和哈韩的青少年固然让人担忧中华文化的逐渐退却,但却是国际化的重要一环;中上阶层的家庭大多让小孩出国读书、游学,至不济也带到国外玩过。随着合法和非法外籍劳工和看护的引进,各国风味的餐厅也在台湾日渐风行,不但操着台语的法籍厨师可以在台北煮出地道的法国菜,连远在台东的原住民都能卖意大利餐点!大家说的破英语,似乎都还能沟通。
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每年都给各国评分,发表各国的竞争力。 台湾最近几年都名列前茅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我观察的角度和一般学者不太一样,但结果竟都还差不多呢。
07/20/2004初稿,10/02/2005修订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